那些被病毒“逼”出來的戰疫成果
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白皮書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型冠狀病毒”為“新冠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疫情”)的艱辛歷程,肯定了科技在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的支撐作用。
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網絡
疫情就是命令,為加快推進新型檢測試劑、藥物、疫苗等的研發和應用,我國科研工作者爭分奪秒、夙興夜寐,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5大主攻方向,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
在這幾個月里,近年來我國所取得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反之,我國人民在與未知病毒的緊張斗爭中,亦催生了一批新的科技創新成果。一項項被病毒“逼”出來的戰疫成果,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為我們增添了與病毒斗爭到底的勇氣和底氣。
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研發
在傳染病疫情爆發過程中,體外檢測試劑盒能夠對患者進行快速篩查,可在發熱門診、傳染病區和隔離病區的防治中提高救治效率。
白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第一時間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推出一批靈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檢測設備和試劑,檢測試劑研發布局涵蓋核酸檢測、基因測序、免疫法檢測等多個技術路徑。
發現病毒后,我國以最快的速度對病毒進行病原體確認,并進行體外檢測試劑研發。從發現病毒到確認病原體僅用了10天時間。1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專業機構初步研發出檢測試劑盒,武漢市立即組織對在院收治的所有相關病例進行排查。
1月12日,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發布之后,僅用了一天時間,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第一時間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推出雙重熒光PCR法檢測試劑盒。同時,碩世生物還新開發出冠狀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實現對OC43、NL63、HKU1、229E、SARS、MERS、新型冠狀病毒等多種冠狀病毒進行同時檢測。
繼碩世生物之后,其他科技企業也紛紛加入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研發行列當中,從核酸檢測、抗體檢測、血清檢測等領域進行科研攻關。
1月14日,國內基因測序龍頭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深圳華大因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成功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大量提供給各級疾控部門和醫療機構檢測使用。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確定首批三家檢測公司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供應方,即上海輝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伯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1月26日,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過4家企業4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進一步擴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供給能力。
隨著疫情的發展,之江生物、微巖醫學、圣湘生物、優思達生物、卡尤迪生物、萬孚生物、金鑰基因、銳翌醫學等多家公司紛紛宣布,已完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研發或對現有高通量測序產品進行數據庫更新,可用于新型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的檢測。IVD企業的迅速反應,表明近年來中國在體外診斷領域成果不菲。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2日,已有21家企業推出17種新型冠狀病毒快速診斷試劑盒,3個NGS病原微生物數據庫,以及研究用的抗體、探針和引物。
從一開始利用mNGS宏基因組測序新技術發現和SARS相似的病原體,再到單獨完成病原體確認、快速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先進的科技成果積累為我們應對疫情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信心底氣。
2月10日,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陳蕾博士牽頭的科研攻關小組,聯合濰坊安普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省大健康精準醫療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采用恒溫擴增技術,在保證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基礎上,只需“一次開蓋一步操作”,不僅簡化了操作步驟,還縮短了擴增檢測時間,整個檢測過程只需不到20分鐘,大大降低了檢測人員的感染風險。
同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宣布,成功研發出膠體金法和免疫層析法的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檢測試劑盒,最快3分鐘內即可出結果。此試劑盒為山東大學王傳新教授聯合山東師范大學、濰坊康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聯合研發團隊共同研發,為核酸檢測提供了有效補充。
圖片來源大眾網
IgM抗體是病毒感染自體免疫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抗體。新冠病毒IgM抗體檢測試劑盒的樣本來源靈活,血清、血漿、全血均可,避免了核酸檢測采集上呼吸道樣本對醫護人員暴露風險大的問題。此外,它操作簡便,無需任何儀器設備,操作者、操作空間不受任何限制,且適用面廣泛,不僅適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院、三級醫院門診急診、發熱門診的早篩早診,也適用于居家隔離檢測。對疑似病例、特別是隱性感染者能夠快速檢測確定,便于快速分流,有效防止疫情擴散。
2月14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多家研究機構,研發出新冠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通過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而且即便在患者的血漿稀釋500至1000倍后,仍能檢測出陽性條帶。
截至2月15日,已經有7個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部分藥物篩選與治療方案、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等取得階段性進展。
為實現“應檢盡檢”“即收即檢”,我國不斷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增強試劑盒供應能力,擴充檢測機構,縮短檢測周期,確保檢測質量。湖北省檢測周期從2天縮短到4-6小時,日檢測量由疫情初期的300人份提升到4月中旬的5萬人份以上,縮短了患者確診時間,降低了傳播風險。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各研發機構不斷更新病毒檢測技術,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研發體系和響應機制逐步建立,在業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6月5日公布的《取得國外標準認證或注冊的醫療物資生產企業清單》不完全統計,3月底以來,國內的華大基因、復星醫藥、南京科維思、明德生物、邁克生物、東方基因、安圖生物、新波生物、賽萊克斯生物、帝準生物等10家企業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先后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簽發的緊急使用授權 (EUA)認證。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國內獲批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39個,包括1個蛋白檢測試劑盒,19個抗體檢測試劑盒,19個核酸檢測試劑盒。
新冠肺炎治療藥物開發
疫情一開始,我國就把藥物研發作為重中之重,實施科研應急攻關,積極開展試驗性臨床治療,加快推廣應用臨床驗證有效的診療方法和藥物,160多個研究機構和企業參與到藥物研發應急攻關中。
面對突發疫情,時間是關鍵,“老藥新用”成了最迅速的方式。在“老藥新用”這一基本思路的指導下,科研人員積極篩選有效治療藥物,探索新的治療手段,在嚴謹的體外研究和機制研究基礎上,不斷總結救治經驗,推動磷酸氯喹、恢復期血漿、托珠單抗和中醫藥方劑、中成藥等10種藥物或治療手段進入診療方案,獲得4項臨床批件,形成5項指導意見或專家共識,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提供科技支撐。
2月15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法匹拉韋的臨床試驗初步顯示了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同日,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法匹拉韋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這是疫情期間全國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對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療效的藥物。
圖片來源新京報
2月17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指出,經鐘南山等專家研討一致認為,基于前期臨床開展的研究結果,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具有療效,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于同日獲得《藥品補充申請批件》,開始生產該藥物。
一個月后,在3月1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張新民介紹,針對輕型、普通型向重型轉化的阻斷,重點推動磷酸氯喹、法匹拉韋和中醫藥,針對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點推動恢復期血漿、托珠單抗、干細胞和人工肝的臨床應用,這些療法在當時均已取得良好的進展。其中,法匹拉韋已完成臨床研究,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在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方面,均有保障。
除了“老藥新用”,我國在藥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藥物研發與臨床救治結合取得新突破;不同學科交叉融合,超算、動物模型、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藥物篩選和評價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這些都不是特效藥。在特效藥方面,抗體治療藥物比較具有代表性,這種藥物既可用來預防也可用來治療,目前已有突破性進展,最近國內第一個抗體藥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準,并開展臨床試驗。
5月18日,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及合作單位宣布已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并已通過動物實驗,有望在今年冬季成功研發出強效藥。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能夠牢牢地結合到新冠病毒上,改變其功能,阻止病毒侵入細胞。
該成果已于5月17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北京大學表示“這是科學抗疫的一個重要階段性成果”,而取得這一成果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北京大學官方網站截圖 圖片來源環球網
6月7日,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項目代號:JS016),已于近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開展I期臨床研究,并已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該研究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目的是評價JS016在中國人群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征及免疫原性,為JS016后續臨床研究提供依據。JS016是一款重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特異性結合SARS-CoV-2表面刺突蛋白受體結構域,并能有效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ACE2結合。這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新冠肺炎臨床試驗的治療性抗體藥物,也是全球首個在完成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后,在健康人群中開展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的藥物,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除了“老藥”和新藥,中醫藥也在新冠肺炎治療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國科研人員從中醫角度研究確定病因病基、治則治法,形成了覆蓋醫學觀察期、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發病全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這是我們在全球抗疫中的獨特創新。
圖片來源網絡
在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這兩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老祖宗留下來的中醫藥深度介入,全程參與,分類施救。白皮書在總結中醫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作用時提出,對輕癥患者實施中醫藥早介入早使用;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實行中西醫結合;對醫學觀察發熱病人和密切接觸者服用中藥提高免疫力;對出院患者實施中醫康復方案,建立全國新冠肺炎康復協作網絡,提供康復指導。
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為代表的“三藥三方”,以及針對不同類型新冠肺炎治療的中成藥和方藥,臨床療效明顯,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據統計,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新冠病毒疫苗研制
疫苗是消滅病毒的終極“武器”。早在1月25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就率領團隊成功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這意味著有了疫苗種子株,我們可以將種子株培養成疫苗株,為制備疫苗做準備。翌日,中國疾控中心開始啟動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
圖片來源網絡
3月16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的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展開臨床試驗,開始招募臨床志愿者。陳薇團隊聯合地方優勢企業,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藥學、藥效學、藥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設計、重組毒種構建和GMP條件下生產制備,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評價和質量復核。
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 圖片來源網絡
5月15日,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獲得加拿大衛生部關于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Ad5-nCoV)臨床試驗申請批準,Ad5-nCoV已于4月中旬在中國、同時也在全球率先進入二期人類臨床試驗。Ad5-nCoV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以復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為載體,可表達新型冠狀病毒S抗原,擬用于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5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時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而在此前的中國疫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第二次大會上,包括國家和地方疾控中心、中檢院、科研院所、疫苗研發生產企業在內的27家中國從事疫苗研發、生產、監管、應用整個鏈條的相關單位,已為新冠疫苗的研發進行了多輪討論。
5月22日,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刊登陳薇院士團隊新冠疫苗人體試驗結果,該結果顯示,一期臨床108個志愿者全部有細胞免疫反應,這是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
隨著新冠疫苗研發的進展,疫苗可及性和可擔負性越來越受關注。北京時間6月4日,全球疫苗峰會視頻會議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為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籌資,確保疫苗可及性,共同抗擊疾病,挽救生命。
在全球疫苗研發行列中,中國正走在第一方陣,目前已有1款腺病毒載體疫苗與4款滅活疫苗均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其中,陳薇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
圖片來源網絡
腺病毒載體疫苗是新興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腺病毒這一具有強感染能力的雙鏈DNA病毒,把編碼新冠抗原的DNA序列通過基因重組的方式整合進腺病毒基因組內,并去掉腺病毒負責繁殖的基因,使疫苗可以安全有效地引起人體免疫反應。
滅活疫苗則屬于傳統技術路徑,其原理是制備出大量活病毒后,通過技術手段將其滅活,把病毒通過注射的方式引入健康人體內,以激活免疫系統。由于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容易在人體內被降解,所以常常需要多次接種,對疫苗的需求量大。相比之下,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目前,國內至少已有超過15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對新冠疫苗研制展開科研攻關。疫苗研制正沿著健康穩健的道路向前行走,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未來可期!
圖片來源網絡
從無到有,從泛到精,每一項耀眼的戰疫成果,都是病毒在時間軸上倒逼的結果。那段日子,所有人都在和死神搶人。如今,我們的科研工作者依然站在另一個戰場的最前端,繼續和病毒較量。不僅僅是為了徹底戰勝新冠病毒,也為了當其他“意外”來臨時,我們能夠有力量有資本把我們的同胞保護得更好!
責編:代建安
手機體驗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手機版
-
微分享